【谁能告诉我一些名人教子的故事要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越多越好】-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康光宇的问题

  【谁能告诉我一些名人教子的故事要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越多越好】

  谁能告诉我一些名人教子的故事

  要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越多越好

1回答
2019-03-22 06: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增元

  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不要人家的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应该!”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糜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

2019-03-22 06:24: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