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念被动句-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方雄的问题

  什么是意念被动句

  什么是意念被动句

1回答
2020-07-22 00:5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费爱国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

2020-07-22 00:57:4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