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之的用法有哪些?最好带举例,:)】-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丁信伟的问题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有哪些?最好带举例,:)】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最好带举例,:)

1回答
2020-07-23 04:3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丁杨斌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类似的文言现象,只要找到合适的途径,总结出规律来,学生掌握运用起来就很容易.

2020-07-23 04:32:1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