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的例子有?还有反面例子,各三个】-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霍东民的问题

  【后天的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的例子有?还有反面例子,各三个】

  后天的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的例子有?

  还有反面例子,各三个

1回答
2019-04-04 19:5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曲寒冰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会议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不停地抖动,哇哇的哭叫声像中毒的小老鼠.邻居们背后纷纷议论,说小威特是个白痴.就连小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没有失望,他认真教育起小威特来.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小人书和画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认识字,这些书都能看明白的."有时他干脆就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工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起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于是,他这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

  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很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后来,老威特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卡尔•威特的教育》.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人秋后,河蛙咕儿孤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5;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这个在世界现代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人,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那具有象征胜利的"V"字型手势,曾风靡全球.他坦诚、直率,甚至有时不免显得天真.他乐于穿高级华丽的衣着,也喜欢精美丰腴的饮食,即使在他行将就木、长辞人世时,他也没有忘记要斟一杯白兰地,一饮而尽.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不做坏事.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向其他人发号施令.有时向小伙伴们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官场上的大人们都说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他的父母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

  上学的丘吉尔,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他不耐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但他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出众的能力.在历史和哲学方面,他学得饶有兴趣.后来,他以勉强及格的平均成绩挤进了哈罗公学(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于弟的学校).以后,依然故我.因此,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好在哈罗公学强调英语写作,这才勉强允许他把本校的课程学完.

  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差,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而他的父母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演讲也非同一般,分数不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的.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送他进了桑赫斯特军校,当了一名骑兵士官生.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人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到这所学校的.正是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毕业后,丘吉尔以一家报社记者的身份前去遥远的古巴,采访和报道当地叛军与殖民地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不久回国,又被派往印度服役.他善于支配时间,善于自学.在这期间,母亲从英国寄去一部年鉴.这部年鉴收录了有关英国政治及世界情况的丰富材料.丘吉尔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读,并认真记笔记,从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知识

2019-04-04 20:00:4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