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a!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a!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a!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a!
科学第三册第一章提纲
1、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2、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98%、黄瓜95%、草本植物70%~85%、一动物70%~80%、物风干的种子15%以下.
3、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2、海陆间循环3、内陆循环.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
4、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沸点:100℃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ρ=m/V(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
7、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2、减小压力.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8、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F浮=G排液=ρ液gV排液.下沉:F浮<G悬浮:F浮=G上浮:F浮>G漂浮:F浮=G
10、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12、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
13、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质量m水—水的质量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质=m液-m剂m质=m液×C%(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即:m质前=m质后
14、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用)
15、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
科学第三册第二章提纲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范围之内,起保护作用,也带来各种天气.大气温度的变化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可把大气层分为5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由干洁的空气和水气杂质组.对流层(0—12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热量来自地面),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状况复杂.
平流层(12—5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中间层(55—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暖层(85—50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外层(50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2.大气层的作用可以保护地球,避免流星袭击.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臭氧层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过度紫外线伤害.水蒸气,尘埃能成云致雨.
3.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一般出现春夏秋冬等季节和年的都不是天气)它反映了一个地方一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是经常变化的.天气的主要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比如:烈日炎炎,雷雨交加是天气,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不是.
4.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测量气温用具:气温计和百叶箱方法:放入白色的百叶箱里(距离地面1.5米,为人类正常活动的高度,放在草坪地面上,避免太阳直射产生温度误差),内有普通温度计(包括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一般门朝北开,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5.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摄氏度.气温与生物关系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百叶箱要涂成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