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马俊朋的问题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1回答
2019-04-15 12:1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白树忠

  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在现行人教社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以下简称人教大纲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新编的四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1册(必修)》(以下简称《地理1》)中,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却各不相同,简直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讨.为了研讨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简要的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人教课标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1]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鲁教版)认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如果把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与上述人教课标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换,则两种版本所列举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教版中还给出了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与其课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图中将课文中的“生物”易为“植被”,“大气”易为“气候”,“水”易为“水文”.这种课文与其插图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时疏忽的结果,也恐怕是不自觉地反映了目前对这一问题探讨过程中的分歧.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中图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所标示的亦是气候、水文等这五大要素[3].图文表述相互一致,没有鲁教版那种图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的毛病.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该书即讲“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这里的“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称为组成要素.就是中图版自己,既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又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种概念使用的错综,在上述各版教材中并没有给予说明,更谈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种版本在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上还是有共同点,即都列举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湘教版)在这一问题上与以上三种版本大异其趣.在课文和相应的插图中并列了14种“自然地理要素”.我们先来看课文的叙述:“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4]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说,“自然地理环境是……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层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联系接下来的第二、三两句话可知,教材编撰者认为这六大圈层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要素.这种认识和表述,与上述三种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该书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4]在大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种“自然地理要素”.总之,在湘教版论述这一问题的图、文之中出现了“岩石圈”~“地形”、“大气圈”~“大气”、“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对10个,外加“人类圈”、“地下水”、“风化壳”、“地质”4个,总共14个专业术语,平等并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纲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与以上四种课标版存在差异,而且该版自己的课文与其插图亦不相匹配,课文列举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插图中,“岩石”不见了,只有“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课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变成了插图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难道生物等于植被?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对于这一论题,不但五种版本互异,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图版之外,其他各种版本的插图与相应课文列举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为了对此有个一目了然的总体把握,特将这纷纭抵牾的表述归纳为表1.表1五种版本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述的比较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课标版[1]课文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鲁教版[2]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插图3-2-2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中图版[3]课文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插图3-2-3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湘教版[4]课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插图3-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风化壳插图3-4大气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质人教大纲版[5]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插图3.53大气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二、分析与讨论归纳以上不同版本对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不同表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有六大要素,以至平等并列了总计14种要素之多,基本采取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这种单独概念的命名方式,以湘教版为代表;另一种以其他各种版本为代表,认为有五大或六大要素,采取了以“土壤、生物、……”等普遍概念命名的方式.下面对这两种表述分别予以讨论.湘教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4]而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对高中“地理1”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而成的.”[6]请注意,自然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大圈层交*而成的”.交*意指四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新质的地球表层系统或说自然地理环境.它绝不是全部四大圈层或者六大圈层组成的.四者交*所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与四者全部组合,其内涵相差很大.中科院地理所集体编撰的《现代地理学词典》解释“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7]这个特殊的圈层即自然地理环境.该词典在“自然地理环境”词条下,甚至说“一般认为,狭义的自然环境其上界从地表起到其上50-100米的高度,下界在陆地上深约25-30米,海洋中深约100-200米.”[7]这个空间范围,与湘教版把整个大气圈(其上界可达距地面以上1200km,以至2000~3000km)、岩石圈(其下界可达地面以下60-200km)等视为自然地理要素,并把它们全部包括在自然地理环境之内,差别是很大的.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六大要素组成,除了湘教版的上述意见之外,还有人教大纲

2019-04-15 12:17:1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