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提纲-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君悦的问题

  地理必修二提纲

  地理必修二提纲

1回答
2019-04-16 03:4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宋春平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

  2、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3、我国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②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6、人口老龄化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7、人口增长快:利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2人口合理容量

  1、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

  对策:南水北调;修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2、人口容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1.3人口迁移

  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

  2、国际人口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3、文化教育事业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各产生哪些影响:

  对迁出地: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对迁入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移民帮助开发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内地和边疆建立起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改变了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有些地方因为生态环境效益上考虑不周,或者工作上的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1、外国文化与人口

  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

  婚姻的稳定程度发展中国家较稳定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降低出生率

  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提高出生率

  2、中国文化与人口

  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

  婚俗和制度早婚早育晚婚晚育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生育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少生、优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力;积累社会财富

  职业选择重仕轻民

  重农轻工、轻商全民皆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流动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社会文化交流频繁

  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2.1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因素: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2)气候因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因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入海口宜布局城市.

  社会经济区位:(1)自然资源:是新兴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2)交通: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不同;城市分布的趋向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3)政治,军事,宗教;(4)旅游,科技等.

  2、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能达度)

  3、城市功能区:(1)商业区:①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②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③区位: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

  (2)住宅区:①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②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3)工业区:①不断向城市区外缘移动;(保护城市环境)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4、中心地

  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

  高大少远高级

  低小多近低级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

2019-04-16 03:50:2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