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历史上名人与朋友的故事
管鲍之交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恩格斯和马克思伟大友谊中的小插曲
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白恩士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1月8日,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