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秘书名人及其故事
历史上的秘书名人及其故事
历史上的秘书名人及其故事
历史上的秘书名人及其故事
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著名军事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为齐国始祖.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3、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4、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