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怎样学】-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劼的问题

  【小学文言文怎样学】

  小学文言文怎样学

1回答
2019-04-22 08:3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任萍

  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赠学者》)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等.积累多时自有贯通处,

  贯通豁然必有致用时.例如:《岳阳楼记》写“古仁人之心”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进步学习积累《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之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柳宗元的关注民生,使学生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悟入木三分.《晏子使楚》写晏子在楚国受辱,但他以出色的辞令随机应变、以不卑不亢的表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结合着神六发射成功、《藤野先生》中的看电影事件等材料,学生深感维护国家尊严所肩负的责任.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积累贯通的境界,让人向往.

  三.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原则性把握.

  1、兴趣参与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老师先绘声绘色地讲了吴王夫差的故事,情节起伏,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老师让学生参与讨论了“逆境成才”“顺境成才”的问题,学生思考积极、气氛活泼,学习效果很好.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不去参与讨论分析,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会太好.

  2、形象深刻性.

  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借助朗读、表情、动作等外在摹拟,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可以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学习《出师表》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一段剧情,在质朴无华的言辞中,让学生感受诸

2019-04-22 08:34:2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