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玉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玉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玉器对中国工艺美术史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3、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二.简述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夏商周号称“青铜时代”
夏朝的青铜器目前发现较少,且较零碎
商代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多见于礼器或兵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迄今为止),最精致的的四羊方尊(当时).同时期的还有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
西周时青铜器平民化、日用化
春秋时,青铜器有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青铜器极品是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个上交国家,一个现存河南博物院,是镇馆之宝),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还有后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青铜编钟,是青铜工艺和音乐技术的完美结合,历经千年依然能演奏
春秋时已出现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并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归纳玉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玉雕艺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亦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
在古代人心目中,玉融天地之灵气,和日月之精华,具有温润洁净、晶莹剔透、精光内蕴、厚重不迁的美好自然属性.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实践过程中,玉又与“人性”相融合,成为君子“比德于玉”的对象,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从迄今为止的考古成果来看,大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从审美的角度看,大量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代晚期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受认知世界方式的影响,玉器作品凝结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等巫术文化因素,主要成为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法器,在玉器的造型、纹饰以及用玉的观念上都呈现出神秘朴拙的审美特色.
由周至汉,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期,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敬神祈福的功能外,又蕴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成为一种表达伦理教化观念和明辨人伦规范的重要物质载体.同时,对世界的认识把握也逐渐成熟化、系统化,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越来越理性化、规范化.由于凝结着深厚、浓重的理性内容,玉器在审美倾向上体现出神圣、工整的审美特色.
从魏晋时代至清末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第三时期.魏晋时代,玉器业进入低谷,但依然有其重要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它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打破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用玉传统,而儒道佛并重的隋唐时代则开启并确立了玉器的生活化方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元明清时代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也不断扩大,其审美趣味日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玉器呈现出大众化、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具有感性、世俗、自然的美学特点.
玉的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天然的美玉经过人工的再创造,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古代人民在创造玉器时不仅显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显现着特定的审美风尚,都是特定审美意识的结晶.
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国势强盛的时代.从汉墓出土的玉器来看,西汉早、中期数量多、质量好、艺术价值高.西汉后期至东汉晚期数量较少,质量也较差.汉代礼玉主要以璧、琮为主,这些礼仪用玉部分继承秦代及先秦的特点而在器类上趋于简化,璜琥更富有装饰意义,琮璋则几乎不见.汉代玉璧承战国玉璧发展起来,以其形制规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而代表了中国古代玉璧的最高成就.玉璧两面比较普遍地雕有密集的蒲纹和谷纹,并配以网纹、云纹等;有的在此基础上又在外缘加一周透雕的相互缠绕、均衡对称的龙凤螭虎等动物纹饰.从造型纹饰方面来看,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玉璧的制作特点发生明显变化,新玉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器型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均,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整.自春秋战国时起,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