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种类有哪些?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种类有哪些?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种类有哪些?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种类有哪些?
雕板印书,一次可以印出几百部、几千部,比起一字一句地靠手来抄写,的确是一次革命.但是雕板仍然有缺点,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雕印一部大书,得花好几年工夫,人力、物力和时间都很不经济.因此,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刻苦钻研,力求改进,终于进一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方法,就是先制成一个个的单字,然后把所需要的单字排板印刷;印完以后,再把单字拆开,以备下次排印.这样,每次印书就不需要整块整板地刻字,不仅节省了巨大的劳动,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书籍生产速度.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的毕升.他的发明是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比欧洲最先用活字印《圣经》的德国人谷腾堡要早四百年.
根据和毕升同时的宋朝大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面的记载,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致是这样的:先用胶泥刻成一个个薄薄的单字,用火烧硬,就成了活字.排字的时候,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字,排在一块放有松香、蜡、纸灰的铁板上面,用铁框围住四周.活字排满一板之后,就用火烘热,使松香和蜡熔化,再用平板从上面压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铁板冷却以后,活字就固定在板上,可以上墨印刷了.印刷完毕以后,再把字板烘热,取下活字,留备以后再用.常用单字往往准备好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同时,他又拿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块排字,另一块印刷,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排印的时间.不过只印二三本,显不出它的方便,假如印上几百册、几千册,那就极为神速.而且有了这一套活字,还可以印其他各种各样的书,节省了写字雕板的费用,真是既方便,又经济.
毕升发明的这一套活字印刷术,虽然原始一些,但是基本原理却和现代的活字印刷术完全相同.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关于毕升的事迹,除了《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载以外,再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有位外国人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提到过一名叫“毕升”的老锻工(铁匠,新版《大英百科全书》改为炼金术士)就以为他和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名字,音同字不同,而且年代也不符合,所以这种推断是不可靠的.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当时虽没有得到广泛流行,但是这种技术也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一直继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具体表现在后来各个时期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各种活字,如用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札泥活字板”、“磁板”和“木活字板”,和以金属材料制成的“锡活字板”、“铜活字板”和“铅活字板”等非金属活字
泥活字
元朝初年,有人把毕升的泥活字进行了一些改良,用泥板框代替铁板框,把烧好的瓦字排在泥框里面,放入窑内再烧一次,使它成为整块陶板,再拿来印书.据说,元初姚枢的学生杨古曾在北方用活版印过几部书,他的活字可能是用泥土烧成的.在此以后关于泥活字的文献,就很少见了.
到了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有个曾经做过知县的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发明了一种磁板,就是在泥字上加一层磁釉,烧成的活字非常坚硬.他用这种磁活字印出了《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部磁板书.
一百多年后,道光十年(1830年),苏州人李瑶在杭州印成《南疆绎史勘本》和《校补金石例四种》.这两部书据李瑶自己说,是“仿宋胶泥板”印的.在此以后不久,又有安徽泾县人翟金生的泥活字.
翟金生是泥活字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个贫穷的教书先生,既会做诗,又写得一手好字,还懂得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为了解决一般穷苦读书人往往因为雕板费用太大,没有力量出版自己的著作的困难,根据《梦溪笔谈》中关于泥活字的记载,花了三十年的辛勤劳动,和他的儿子们共同制造了十多万个泥活字.
翟金生制造泥活字的工序,是先做好模子,然后用澄浆泥做成一个个泥字,放进炉子烧炼之后,再加以修整.这样烧好的泥活字,硬得同石头和骨角一样,不会胀大和变形.他所制造的泥字,都是仿宋字体(明体字),分大、中、小、次小和最小五种,叫做“泥斗板”、“澄泥板”或者“泥聚珍板”.他用这种泥活字印过他自己的诗集《泥板试印初编》、翟氏的家谱和他的朋友黄爵滋的诗集.
这些用泥板、磁板印成的书,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好几种,现在都保存在北京图书馆.这些发现更加证明了《梦溪笔谈》里关于泥活字的记述的真实性.并且推翻了过去一部分中外学者认为泥活字一碰就碎,不能印书的说法.
木活字
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曾经试验过用小块木头刻成一个个的活字;但是他发现木材纤维有伸缩性,沾了水就会膨胀,因而排板高低不平,又容易被药料粘住,不容易取下来,所以后来才改用胶泥制作活字.
第一次制作木活字取得成功的是元朝初年的科学家王祯.王祯不但对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制造有过贡献,在我国科学史上很有地位,同时,在印刷史上也有重要贡献.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他到安徽旌德县做县官,在任六年.他建学校,修桥梁,兴办公共事业,并留心农事,劝助农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与此同时,他着手整理前人在农业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各地的生产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写出了一部《农书》.这是我国农业科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这部著作因为字数多,如果用雕板来印刷,非常费事,他便自己设计,花了两年的时间,请工匠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大德四年(1300年),他调到江西永丰县做县官,就把这副准备印《农书》的木活字从安徽带到江西,想不到那时江西已经有人把它雕成了整板,因而本来是为了印刷《农书》而特制的木活字,竟然没有用上.这套木活字只在大德二年(1298年)他在旌德县任上时用来试印过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这部县志有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便印成了一百部,可见效率很高.这部书是我国方志中最早使用活字印成的,可惜早已失传了.
王祯用木活字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在纸上写好字样,贴在一块木板上,然后把字刻出来.字刻好以后,就用细锯把一个个单字锯开,再用小刀整修,使木字大小一律.排印的时候,把字一行行排好,用薄竹片隔开,排满一板,再用小竹片和木楔垫平、塞紧,使活字固定,然后在排好的字板上涂匀黑墨,铺上纸,用棕刷刷印.
王祯为了减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劳动,提高排字效率,又发明了一种“转轮排字盘”(见本站“历史图鉴”),把木活字按号排列在两个木制的大转盘里,排字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便可以拣到所需要的括字.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却达到了“以字就人”的效果.
木活字印书试验成功后,王祯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把操作方法和经验系统地记录下来,附在《农书》后面.这篇文章成为活字印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献,已经被翻译成几国文字传到国外.
稍后于王祯二十多年的马称德,也是一个木活字印刷史上值得提出的人物:他在浙江奉化作州官时,开河筑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