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倪桂明的问题
【关于课文背景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文背景有什么?(人教版语文)】
关于课文背景
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文背景有什么?(人教版语文)
2回答
2019-05-06 11:14
【关于课文背景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文背景有什么?(人教版语文)】
关于课文背景
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课文背景有什么?(人教版语文)
作者季羡林,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外出观摩和书面学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对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怎一个难字了得!许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学大家的名作。不仅文字优美耐人寻味,而且内涵深刻,人文意味更是浓郁。像新教材中六年级的《战象》、《月迹》、《山中访友》等课文,就是教师本人也得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然后再反复揣摩作品,才敢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和文本。许多名师课堂中的精辟讲解、巧妙引领,无不和他们自身深厚的文学修为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决定了他引领学生登上的阅读高度。教师解读教材,既要注意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尤其是要在解读文本时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寻找阅读中可能会有的发现和障碍。那么,教师才有可能触摸到文本的灵魂,引领学生站在高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