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独宿博山王氏庵表达情感问题【高人进】很多人说是“词的上片写独宿王氏庵的深夜见闻,用笔精细,词境凄厉.下片抒情写梦境,大处落笔,寓千里于尺幅之中.结尾奇峰突起,境界大变.在】
辛弃疾独宿博山王氏庵表达情感问题【高人进】
很多人说是“词的上片写独宿王氏庵的深夜见闻,用笔精细,词境凄厉.下片抒情写梦境,大处落笔,寓千里于尺幅之中.结尾奇峰突起,境界大变.在万里江山的阔大背景下,我们似乎看到了词人高大的爱国者形象,触抚到了他跃动着的拳拳之心.”
尤其是最后一段给人这样的感觉:
尽管青春不再、迟暮已至,尽管身处逆境、壮志东流,辛弃疾仍然胸怀天下,即便是在梦中,也始终不忘收复失地、一统国家的大业.
这样的结尾,将之前凄凉悲伤的基调,立刻转变成壮怀激烈的豪情.全词的境界顿时提高,使人荡气回肠、振奋激昂.
所以这是一篇以悲景写乐情的诗.
我个人的见解是:既然这首诗写在1181年以后(大概1182-1192),这是辛弃疾被贬归隐之后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表达的不是一种“壮志难酬”,“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一种悲愤之情呢?
附原诗: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