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的读书笔记
散文《也是水湄》满溢着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味,从细微的感受、情绪的流动到遣词造句,意境经营,无不暗涌着一股典雅的“古风”.作者无意尾随西化成癖的作家,让作品中充斥着“失落”、“自我”、“虚无”,以晦涩冒充高深.这篇短文也坚守和晓风其他作品一样的创作准则:“保护中国文化的一脉血传.像一口井,生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拒绝移植,不想兴波助澜,只想涌出一勺一勺淡淡的水,淡淡地交还给所爱的地方,所爱的人群”.
当然,这篇散文也闪耀着现代意识的光泽,表现出现代社会中人生面临的困境和战胜困境的勃然不磨的英伟之气.新颖洒脱的意象跳接而来,织成莽莽苍苍的感性世界,武断而迅速的句法使旺盛的文气一贯到底;这快节奏、多义性的手法正是现代诗的作风.情随浪涌,思乘风驰,握拨一弹,心弦立应.能写出这种节奏,这种气魄,这样胸襟的文章也称得上是健笔淋漓,腕挟风雷了.
晓风说过:“有人以为诗在题诗的壁上,扇上,搜纳奇句的古锦囊里,或一卷毛诗,一卷杜子美里.其实,不是的,诗是地泉,掘地数寻,它便翻涌而出,只要一戴长如思绪的汲绠,便可汲出一挑挑一担担透明的诗”.晓风的散文都是透明的诗,但又比诗写得从容自在.于人人日日立脚之地轻轻下笔,那诗情便如万槲清泉不择地而出.我们不能不叹服,不能不发问,她这支笔,不,她这颗心,是否生有千窍,莫非就是那无一窍不通明透亮的碧色玉玲珑,要不怎地万事万物一入其中,便异彩纷呈,成诗成画?
敬畏生命
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次小小的经历所引起的联想.一个夏日的午后,作者在湖边看书时,偶然发现湖边的树正在飘散着大团大团的、棉花似的白色纤维.沉浸在书本中的作者以为这只是一时被风吹散开来的,并未在意.可是,渐渐地,这漫天漫地、无止无休地飘送着的、云朵般的种子,完全转移了作者的注意力.它们自顾自地壮观地飘散着,本是来看书的人,却静静地坐在湖畔,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那整个的“长得不能再长”的夏日午后与整个的晚上.
是的,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纤维播送的”.在我们所习见的植物中,比如柳树,便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种子的.那么,在杨柳吐絮的时节,那如雪的杨花,曾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也许是杨万里那样的“杨花可是多情思,飞入船中落酒中”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或者是像黛玉“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一样的伤感?亦或是烟惹风迎的热燠燠的烦扰?要不就是四处飞附的轻薄缭乱?有时,那铺天搅地的茫茫漫漫,是否又会不期然地使你觉得摇摇无主?——当然,它也可能在你心中引起美好的遐想,比如像韩愈的“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但是杨花,这漫天飞舞的云絮样的种子,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思维定势中,总不是积极的.
然而,作者在那铺天盖地的飘洒中,却感到别样的震撼.那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们看到的,不论是感时伤春,还是烦惹缭乱,其实都是触物而发的自己的心情;作者看到的,却是那种子本身,是——生命.如果你没有一颗体物之心,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而作者面对这样的壮观,却由衷地觉得自己“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举目可见的芸芸众生,俯仰之间的草木鸟兽,不都是生命吗?——不,作者指的不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生命本身的生命力,是生命之为生命的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执著.
于是,“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地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然而这却是造物者在不经意之中所成就的,属于生命本身的轰轰烈烈的美.作者心底被碰撞的,其实就是她面对伟岸的造物者时,所具有的由衷的感恩之心.
这种感觉你似曾相识吗?它曾在你有点粗心的生活中一掠而过吗?这种倾心的感动你已经久违了吗?——作者以其特有的体贴之心,提炼并强化了每个人都会有的对生命的最美好的感情.你还要伤春悲秋吗?想一想已经拥有的吧:红枫青荇、春絮秋萤,再柔弱的东西也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啊!
这是一篇纯粹的感受性的散文,语不多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然而,它却不仅仅是散文而已.这短短的几百字,每个字都是在作者心里蔚然成阴的那棵树的鲜活的种子,它们在不计成本、不问收获地默默飘洒.此后,如果你也有一刻会为没膝的丰草,或是蜻蜓的薄翼而蓦地感动莫名,那就是向你的心飘洒的那些种子中,有一颗已经悄悄地成长,并且教会你,怎样敬畏生命了.
林清玄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非常喜欢“温一壶月光下……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