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章17、18则的评析要详细一点的,要与实际联系内容是: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
论语第三章17、18则的评析
要详细一点的,要与实际联系
内容是: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
论语第三章17、18则的评析要详细一点的,要与实际联系内容是: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
论语第三章17、18则的评析
要详细一点的,要与实际联系
内容是: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音硕。
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於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於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告朔,听政叫视朔,或者听朔。到了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吧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要留此形式,不如乾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残存这一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的好。
爱:可惜的意思。
[译文]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呼子贡之名说:「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不行告朔礼,只供一饩羊,非为行礼而杀羊,应当去之。这是子贡爱羊之意。孔子则有另一种看法。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馅也。”
孔子说:“完全按照周礼事奉国君,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国君。”
黄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礼,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尽尔。时人不能,反以为谄。故孔子言之,以明礼之当然也。”
程子曰:“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释)《论语》虽然讲述的是圣人的仁道,但并未给“仁”定义。讲得都是仁道的修养方法和行为体现。因为“仁”是一种境界,是形而上的道。利、命、仁这三个问题都很难讲清,所以圣人很少讲。
达巷党人曰:大哉圣人!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释)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评价圣人,说他非常伟大,学问渊博,并不是以某一项专长闻名于世。圣人听了他们的议论,风趣地对弟子们说:我该成为那方面的专家才好呢?去当驾车骑马的专家好呢?还是去当射箭的军事家好?我看我还是学驾驶吧。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释)古代帽子用麻做,很考究。但是到圣人那个时候简化了,用丝绸做,既省钱又省工。不管是用麻也好,丝也好,节俭也好,圣人对此没有反对意见。但是对简化人们互相拜访时的礼节就不赞同。礼节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诚意。圣人认为,把拜见之礼简化,见面拱一拱手一点也不诚恳,纯粹是在偷赖。这不合乎礼敬的精神原则。虽然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我还是行我的古礼。
圣人在这里实际上反对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没有一点诚心的虚伪作法。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礼节会有很大变化和不同。但是不管形式如何变化,通过礼节表达尊敬和诚意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礼的修养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精神风貌和文化积累的体现。一定的内容也只能通过其特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