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其次,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要说文化上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木材的材质表现出与人亲近的特性.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适合中国人不要求建筑永恒的心理,就像梁思成所说的,“建筑就像衣服.”,经常换换无妨,经常烧烧也无妨——也许吧,李允鉌说中国人都是急性子,梁先生又加上一条:喜新厌旧.
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
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大梁
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顶
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