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白居易《忆江南》三首1.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2.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谭亮的问题

  【内容白居易《忆江南》三首1.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2.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内容白居易《忆江南》三首1.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2.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回答
2020-09-05 15:3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范希平

  忆江南》一共三首,它们的原文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在《江楼早秋》一诗中曾说“江山入好诗”,也就是说他认为即景抒情的诗须大好江山之助,这是他从创作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他的《忆江南》能写得这么感人,和他长期生活在江南,由衷地喜爱江南分不开.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人.他的曾祖迁居华州下邽县.唐代下邽,今属陕西渭南县.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一生有十余年的时间居住在江南.和盛唐诗人远赴江南多属旅游不同,白居易四下江南,每次都有特殊的原因.他第一次下江南是童年时代.那时,安史之乱虽然早已平定,但新的藩镇叛乱却不断发生.在河南,先后就有李灵耀、李希烈的叛乱,闹得人民不得安宁.白居易在十一二岁时逃难到了浙江一带.几年后到过苏州、杭州.白居易第二次下江南是在壮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心怀二心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裴度受伤,朝野震动,当政者束手无策.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他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上疏力主缉捕凶手,触怒宰相,被贬为江南西道的江州司马,在九江居住三年多.白居易第三次下江南时,已年过半百.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曾上疏纵论对河北藩镇用兵的问题,不被采纳.六月,元稹罢相后,他眼见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便请求到外地做官.七月,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刺史,历时两年,政绩卓著.白居易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年已五十四岁.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春三月,白居易在洛阳太子左庶子任上接到朝廷派他作苏州刺史的任命,五月端阳,抵达任所.第二年秋天,因为眼病免官.冬天,他跟从和州离任的刺史朋友刘禹锡结伴回北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到江南了.

  《忆江南》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的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的又说在大和元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不是太笼统,就是太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笔者认为要确定《忆江南》词的写作年代,必须从了解刘禹锡的《忆江南》词入手.刘的两首词,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然后他吟咏道:“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裒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频.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两首词一再叹息“春去也”,“春过也”!说明他们作于初夏.第一首又说“多谢洛阳人”,暗示写作地点在洛阳.既然如此,就只有刘禹锡、白居易某年初夏都在洛阳,才可能唱和了.因而也就排除了“大和元年”、“大和八九年”作词的两说.根据白居易、刘禹锡的行踪看,他们从开成二年到会昌二年有六个初夏在一起度过.他们都有江南生活的经历,都在苏州做过刺史.因此,他们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两人都是六十六岁的时候,共同回忆美好的江南生活时,各自写了《忆江南》词.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从构思上看是一个整体:第一首写整个江南,第二首写回忆杭州,第三首写回忆苏州.

  江南,作为古地区名,时代不同,内涵不同.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江南道,其辖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地方和贵州的东北部.唐玄宗时又将这一大片地方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东道治所在苏州,西道治所在洪州.白居易一生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十多个春秋的江南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江南东道、西道境内他都有好诗流传.他在浙江等地避兵乱时曾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在贬谪时借江南瘴厉地发过牢骚,这都不能拿来证明他不爱江南,如果不是断章取义,而是统观他的全部江南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是到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的.

  读白居易的江南诗,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他把江南作为第二故乡的感情.他的《忆江南》词把他赞美江南,喜爱江南的感情表现得更为热烈和鲜明.试看第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劈头一句就是一声赞叹:“江南好”!这看似平淡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词人长期蕴蓄于胸中的感情的表露.接下去词人用“风景旧曾谙”五字来补足“好”的内涵以及他要赞美的原因.“谙”是熟悉的意思,词人熟悉江南的好风景,所以每一回忆江南就忍不住为它叫好.江南值得称许之处甚多,如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富,人民的聪慧勤劳等等都值得歌唱,而一首小词又不能无所不谈,因而他只拈出江南迷人的风景来写.江南处处有长江的身影,长江之春也最令人难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十四个字描绘的景色简直像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意境优美的油画.它一下就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我们仿佛看见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词人在江边徘徊,忽然间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春花沾满了晶莹的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艳的胜过了火焰.这里词人像一位杰出的画家仅用简练的几笔就把春花的鲜明色泽,光线的变化以及欣赏者的喜悦之情,完美地表现出来了.有人认为这江花系指长江卷起的浪花.的确,白居易曾经用花来形容浪花.如他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一诗中就说过“风翻白浪花千片”.不过,白居易在这首词里写的“江花”却不是江上的浪花.因为他写的是长江之春,岸上红花既是写实,也和下句描写春江水色不重复.不然才写了江水,又写江水,岂不单调!“春来江水绿如蓝”把一江春水写得好逗人喜爱啊.“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叶子含蓝质,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这是一个很新鲜、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南方的水色给白居易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他在《长恨歌》里说“蜀江水碧蜀山青”,在《缭绫》里说“染作江南春水色”,在这里又与蓝靛相比,都写得很美.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叫人如何不眷恋江南呢?“能不忆江南”正是用设问的语气来做肯定的结论.读词至此,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啧啧声,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假如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名画了.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是我国东南的形胜之地.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淘井,加固堤防,治理西湖,为当地人民作了有益的事情,当地人怀念他,他也时时想念这个地方.他的写景诗中,有不少写杭州的名篇.如《杭州春望》、《馀杭形胜》、《春题湖上》等,古今传诵的是七律《钱唐湖春行》,它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

2020-09-05 15:43:0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