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著名的方形结构建筑有哪些?】-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秦明的问题

  【世界上著名的方形结构建筑有哪些?】

  世界上著名的方形结构建筑有哪些?

1回答
2019-05-14 03:3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孙进生

  长城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13400华里).

  沿革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战国长城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秦始皇万里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前121),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南北朝长城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565),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

2019-05-14 03:39:4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