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任德祥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蓑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①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_②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_4.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_

1回答
2020-09-11 23:1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田绍槐

  答:1.B2.D3.(1)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2)朋友拿经书的题目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4.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1.病:生病。2.D项的错误在于并不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黄贞父“将以困张广昌”。3.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xx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译文: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食物,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在祖父来拜见或者歇息的时候曾经干预过。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六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放下符节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阳和子大概可以永生了。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鹤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房内。要经由他拿取文牍,往上送到大主考九我李公那里去,骂写得不好,让再呈上,呈上以后又说不好,又呈上,到了四遍五遍,房中的文牍将要没有了。教谕忿恨哭泣,李公寻找文牍发现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有七卷非常不通畅,留着作为笑料吧。”李公说:“赶快把你的笑料拿来!”李公看了之后,拍掌说是非常好,整理书卷更换准备了朱砂和铅粉。《易经》把大父作为拟元,龚三益是次一等,其余的都置于高等。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贞父黄先生善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考定非常优异,名列第一。

2020-09-11 23:21:1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