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史雪冰的问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李嘉诚办公室的醒目处,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也处处有“止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知止”二字作为座右铭高悬于李嘉诚办公室的醒目处,清人曾国藩一生的作为和成就也处处有“止”的烙印。

     古语云“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

1回答
2020-09-13 21:1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莫昌桂

  “知”而后“止”

           生当“知止”.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弘一法师有墨宝仅二字:知止.我则认为,“知”而后“止”.

           “知止”,意即“知道止步”.生途漫漫,波诡云谲,凶险暗藏.有时,往前多走半步,便坠悬崖刀丛.而知止者,却能知晓这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适时止步,远离祸害.故而老子于《道德经》有言:“知止不殆.”圣哲之谕,焉可不听?

           只是,世上知“知止”之理者多,真能行“知止”者少.我们举目所望的,多乃“不知止”之人事.徐才厚、周永康、薄熙来、万庆良之流,可谓位高权重矣,然而他们不知止,违法而行,终致身败名裂,万古传臭.又如我们的某些政府官员,明知一些工程项目严重污染环境,却不知止,依然积极引进以为自己的“政绩”“加分”.这些“不知止”者,皆非愚昧之族.可是,他们为何不知止呢?

           我想,皆因他们“不知”,故而“不止”.

            “知”,非简单之“知道”意.古汉语中,“知”通“智”,即“智明”之义.智明,故而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虽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利令智昏”了.智既已昏,则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跨步成祸.这种事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周永康们、某些官员们,正是“利令智昏”,失去了“智”,所以“不知止”,终于祸害国家与自身.我们一些轻易上诈骗伎俩当的普通百姓,也常是因“利令智昏”,“不知止”而遭受祸害.

           由此可知,世上“不知止”的人事,常是因“利令智昏”,失了智明,致以“不知止”.故而,依我之见,欲要人“知止”,则人必先“知”,然后才能“止”.

            范蠡助勾践灭夫差,功高盖世.然而他深知勾践乃“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者,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携西施而泛江海,悠游人世.他写信给朋友文种,劝他“知止”.文种不听,终为勾践逼杀.范蠡、文种一“知”而“止”,一“不知”而“不止”,结果死生异路,令千古嗟叹.

               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而卒以伏剑亡,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于是失“知”而不能“止”,确是取祸之道.由此亦可知,欲使人“知”,则不仅要使人接受文明之教育,以明知人生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更要使人深晓其似“利”而实“害”之本质,方能在“利”面前保持理智,而后方能“止”.

             视当世大局,自取祸乱者,多由“不知止”而起.日本、菲律宾只见“联美抗中”之“利”而不顾其“害”,故而对美国之献媚、对中国之挑衅皆“不知止”.这种“见利忘害”的赌徒心态,正是极不智之典型表现.

             生当“知止”.劝君“知”而后“止”.

2020-09-13 21:17:0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