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精神解放路在何方一-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郭兆丰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精神解放路在何方一一《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精神解放 路在何方

  一一《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

  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

  上。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探究其文化历

  史内涵。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做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

  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

  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毂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众价

  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

  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

  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

  官当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唯一正途。封建统治者

  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儒林外史》没有停留

  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如何被戕

  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

  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

  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

  写出一部《诗说》。他批评“只依朱注”足“固陋”。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

  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

  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待学

  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

  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 自觉自愿

  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

  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挣

  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做些

  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旧知识分子一一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

  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他们是‘五四’之后

  才有的”,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

  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

  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

  时先进丈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

  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

  7、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在“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众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8、对文中概括的“马二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学问与做官完全割裂开来。

  C、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热衷功名利禄,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9、对文中分析的杜少

1回答
2020-09-15 07:0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曹锦章

  CBDB

2020-09-15 07:01:3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