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汪典的问题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是什么?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是什么?

2回答
2020-09-21 01:3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朝兵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我在以前教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没有太深的思考,只觉文章浅显直白,学生掌握起来是容易的.近来研读了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也特意去读了梁启超的一些文章,才明白后人对于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实质进步就某种程度上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个体的觉悟和决定的.也许受“知人论世”文学理论观的影响,再次面对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当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位学生,细心聆听着先生的演讲.严谨丰满的结构、流畅自如的文脉、雅俗契合的语言真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学来的.

  一、严谨丰满的结构

  梁启超的文章,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以欧西文思入文”、“条理明晰”,很注重系统的说理,对某个问题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周密的阐发,即“大纲小目,条分缕析”.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敬业与乐业》就是这样一篇使读者不由自主跟着他走的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一开篇就引用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交代了题目的来源,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讲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题目中的命题虽然只涉及两个内容:敬业、乐业,但梁启超在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中先论述了敬业、乐业的前提:有业.按梁启超自己的话说:“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接着照应题目再分别谈论了“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两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此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总结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总体结构采用了论述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条理清晰,纲举目张.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以上方式,使论述显得清晰而丰厚;同时梁启超在论述每一部分时又注意材料的有序安排和分析的梯度展开.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分别用了儒家和佛门的两个材料,具体的材料和不失诙谐的语言老老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时,先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承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用两个设问句来绾结论述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有梯度的问题.“为什么”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怎么样”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按说理的逻辑顺序一部部地分而析之,丝丝入扣.在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时先剖析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尔后更深入一步,分身入其中、亲切有味,奋斗前去、快乐加增,比较骈进、竞胜快乐,专心职业、省却烦闷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流畅自如的文脉

  文章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古人论文时就强调“文气”、“文脉”必须贯通之旨.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运思中很重视体现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思路的贯通,而对内在的逻辑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气也较为讲究.

  《敬业与乐业》一开篇便点题,梁启超在说明题目用词来源时语气是和缓的.“断章取义”一词可见梁启超谦虚和低姿态.低一点的调门是并不妨碍呈现高远的姿态.其实梁启超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文字如何流畅又不乏跌宕地呈现.“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一句给人的感觉是平地起奇峰、晴天响惊雷,和缓的文脉顿时被打破.听讲者一下子被这句话警醒了.

  接下去要分层阐释观点了,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很快舒缓语气,“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尔后各用儒家和佛门的一个材料并加上如话家常的解释去贴近听讲者.梁启超的讲述是风趣的,有对孔子摇头叹气地模拟,有老禅师绝对不肯吃饭的决绝.让听讲者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意趣中吗?不!结论部分文脉紧凑、高调.“一点不迟疑……简直是……简直是……是要……”不仅体现了急促、锋利的语气,而且也彰显出了厌恶、鄙弃的态度.钱谦益言:“志之所之,盈于精,奋于气.”此次急促、锋利的文气是梁启超情志于文中流动充满的运作态势.

  梁启超对自己情感的收放是有掌控的,对懒人进行批判性议论后马上用“第一要敬业”这个带有序数字的鲜明观点转入下一层的论述,接下来的阐述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有丰富留洋经历的梁启超吸收了西方人所注重的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并把它融化于中国人所注重的气化万物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文脉连贯上,使这一部分的论述如天闲良骥,雍容浑穆.巧妙地是梁启超用了几个设问句使平和悠闲的文脉起了小小的波澜,不时地浪花飞溅让人感到了文章的俏皮、活泼.这一部分的结论自然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急促、锋利.用“所以”这一连词引出结论,征引庄子和孔子的话来做补充,道理是早已深入人心了,语气也就坦荡荡了.

  “叹气的声音”响起来了,“喊破喉咙”也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关注.梁启超在谈论要乐业部分文气又有了新的变化,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景,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的交流.天闲良骥踏起了盛装舞步,张力与韵律、协调与奔放同时展现.文章进行至此轻快活泼让人舒颜,听者的精神得到了彻底地放松.放纵只是一时的.梁启超气定神闲地掌握着文章的节奏,很快端正了姿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又是一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请听,演讲者要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那么,我们就聆听他一、二、三、四地道来.

  结

2020-09-21 01:41:10
黄朝兵

  也许受“知人论世”文学理论观的影响,再次面对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当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位学生,细心聆听着先生的演讲。严谨丰满的结构、流畅自如的文脉、雅俗契合的语言真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学来的

2020-09-21 01:44:1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