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有名的英国诗人吉卜林曾说:“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二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东西方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名的英国诗人吉卜林曾说:“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二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东西方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是我深信,东西方的差别必定会消失并走向融合的,而且这个时刻即将来临。
从根本上说,东洋文明就像已经建成了的屋子那样,基础巩固,是成熟了的文明;而西洋文明则还是一个正在建筑当中尚未成形的屋子。它是一种基础还不牢固的文明。
真正的文明的标志是有正确的人生哲学,但欧洲人没有。在中国,把真正的人生哲学称为“道”,道的内容,就是教人怎样才能正当地生活,人怎样才能过上人的生活。有“文以载道”这样一句话,“文”即“文学”,在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教给人们正确的人生法则的东西,西洋人长时间内为了寻找这真正的人生道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至今未果。而中国人依据《四五书经》,就可以明“道”。很遗憾,欧洲没有这样的东西。欧洲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叫人们怎样去做一个好人。而孔子学说则教人怎样成为一个良好的国民,努力做一个好人当然是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比如登山拜神即可成为一个好人,而想作好一个良民,则须知“五伦”之道,这却是一件相当难的事。
为寻找正确的人生之道,欧洲学者提出了多种主张,如斯宾塞、卢梭等等。他们的主张从某个方面看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是不完善的,不是那种真理性的东西。诸君如果以为它们完全正确而予以吸取,那是非常危险的。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个人生活。作为个人,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是人的生活目的。换言之,即人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是人?对此,英国思想家弗劳德说:“我们欧洲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是什么?”也就是说,做为一个人,是当一个财主好呢?还是去做一个灵巧的人好呢?关于这个问题,欧洲人没有成型的看法,由此可见,说欧洲人没有正当的人生目标,不是我一个人,欧洲第一流的思想家也持与我同样的意见。
相反,我们东洋人则早已全然领会了人生的目的,那就是“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民。这就是孔子展示给我们的人生观,也就是对于长者即真正的权威人士必须予以尊敬,并听从他的指挥。“孝悌仁之本”,是中国人的人生观,也是东洋人的人生观。
关于人生观方面,再一个差别就是,欧洲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运动。而我们东洋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生活。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洋人则为生活而运动,他们是为赚钱而活着,我们则是为享受人生而创造财富,我们不把金钱本身作为人生的目标,而是为了幸福而活动。孔子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那意思就是好人为了生活而创造钱财,而恶人则是舍身去赚钱。西洋人贪得无厌不知足,而东洋人则是知足者常乐。为了东西方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他们西洋人必须改变自己的做法,而采取我们的办法。
下面谈谈政治。欧洲的统治阶级,依靠警察来保障社会的安宁和秩序。也就是说,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所行的是强权政治。最近的欧洲大战,就是这种强权政治的结果。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卡莱尔就说:“欧洲粹是混乱加上警察”。就是说,欧洲政治如果放弃强权,第二天就会乱作在团。
然而,在我们东洋,靠什么维持我们社会的秩序呢?靠良心!靠廉耻和道德观念!在中国,归还借的钱,并非因为怕律师,也不是怕法院的追究,不还所借之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耻辱。当然,在中国也并非满街圣人,人人君子,坏人还是有的,所以警察也还是要的。我只是说,一般的纠纷,依据礼义廉耻就可以解决,所以警察用不着那么多。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欧洲人好好学习的,而我们则没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
(节选自1924年辜鸿铭在日本东京工商会馆的演讲词《东西异同论》)
6.下列对文中“道”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的“道”指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教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思想体系,是成熟了的文明的标志。
B.文中的“道”即指儒家之道,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作者认为其内涵与“文以载道”中的“道”相同。
C.作者认为欧洲的“基督教”与中国的“道”均为人类探索人生真谛的结果,但“道”明显胜过“基督教”。
D.作者认为欧洲的斯宾塞、卢梭等人的主张与中国的“道”虽说在本质上相同,但他们的理论并不远善。
7.依据原文,不属于“个人生活”上的“东西异同”的一项是
A.中国人拥有《四书五经》这样的明“道”的经典著作,而欧洲人没有这样的东西。
B.东洋人早已全然领会了人生的目的;欧洲人没有思考过人是什么,没有正当的人生目标。
C.东方人为享受人生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