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怎样赏析
先秦散文怎样赏析
先秦散文怎样赏析
先秦散文怎样赏析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例如:《庄子.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例如:《荀子.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