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了解孩子?-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珈宝宝的问题

  如何去了解孩子?

  今天无意中看到王老师的在线咨询,把自己孩子的情况片面的说了一下,希望王老师帮我看看,王老师也回了一些,提了一些疑问,给我的启发很大,就是不能将孩子一棒子打死。作为孩子的妈,对孩子行为的了解也很混乱和矛盾。只是,咨询因为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中断了,再回来,王老师的时间已经过了。

  还好,王老师原来在这里有个专栏。我想我可以把孩子的情况写得全面一点,一方面让自己站在高一点的角度看孩子,一方面请王老师帮忙分析分析,能给我这个混乱的妈妈一些建议,让我和孩子能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心理和行为上的准备。

  以下是在线咨询时的记录:

  【11:03:18 】*珈宝宝* 对 王文革 请问 :请教王老师,孩子比如在幼儿园玩玩具,人家一个玩具可以玩半天,她每​个玩具玩一两​分钟就换,老师说她很茫然,不知道玩什么 。再有就是在家做点作业学拍球什么的,也是做一两下就不肯再学再练。​​这是什么情况,怎么处理啊

  【11:14:30 】王文革 对 珈宝宝 说 :孩子在家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能坚持多久?孩子多大了?你感觉孩子的记忆​水平好不好?

  【11:15:33 】*珈宝宝* 对 王文革 请问 :王老师,看书看电视,我觉得不错,30分钟以上,孩子4岁半。

  【11:16:38 】*珈宝宝* 对 王文革 请问 :记忆水平也不错。老师说上课注意力也不错,就是不会自己玩。就是做什​么都怕累,也不能坚持。

  【11:22:40 】*珈宝宝* 对 王文革 请问 :我觉得是这孩子挫败感很强。经不起一点挫败

  【11:24:47 】*珈宝宝* 对 王文革 请问 :玩IPAD,在IPAD上看有声童话电子书,玩1,2小时也没问题

  【11:32:24 】王文革 对 珈宝宝 说 :孩子在幼儿园不能投入地玩游戏,是指哪种游戏,是上课前的等待游戏吗​?如果是,那他是否有熟悉的伙伴?你确定她对这些玩具的使用是擅长或者​没有能力问题吗?

  【11:33:04 】王文革 对 珈宝宝 说 :你亲眼看过老师说的她不玩游戏的情境吗?

  【11:35:22 】王文革 对 珈宝宝 说 :不会自己玩,那你就深入结识同学的父母,让孩子成为好伙伴,这样他们​就可以玩起来,包括使用玩具。

  【11:42:04 】王文革 对 珈宝宝 说 :“我觉得是这孩子挫败感很强。经不起一点挫败”请举例说明,可能是言​重了。

  女孩,4岁半,马上升中班。

  幼儿园里有个小小科学馆,那里有各种玩具,每周有一天,小朋友们不在自己教室,都去这个科学馆玩,别的小朋友可以在一个玩具上玩很久,但她就是这个玩具摆弄下,另一个玩具摆弄下,自己也不知道要玩什么,老师说,看她的眼神都很茫然。 然后,会发现在日常上幼儿园中,她有时不太和别的小朋友玩(应该是指自由活动时),而是粘着老师,帮老师做事情很起劲(是不是愿意听到老师的表扬?)。

  在家时,她也愿意和小朋友玩,愿意去小朋友家里玩,没有不玩的情况。现在在外面,能和很快地、主动的与陌生的小朋友玩到一起(比如在火车上等)

  在家玩游戏,画画,作手工等,一定要父母陪,自己不乐意一个人玩。看电视虽然也希望大人陪,但一个人可以。

  拍球最典型。朋友的孩子发现自己不会拍球,回家拼命练习,三天学会拍球(连续拍200以上),我女儿看到人家拍得好,自己就生气不再拍球(我们以鼓励为主的,当然,免不了比较,但很注意不伤她自尊),我们也不强迫,总是过几天让她拍一下,每次拍不到几个她就不玩了,说没意思。这两种人是两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态度,我的孩子这样的,应该怎么办呢?

  觉得孩子怕苦怕累。上画画课,画到一半,说累了不画了,老师只好抓住她的手去画完,在家不肯画。 上跳舞课,动作不作到位,老师不看到,就放松偷懒,回家也不练(我们不强迫练,她听到音乐喜欢跳自创的舞)。可这些她都愿意去上的,说自己喜欢的。

  有的人会说,她不专注是因为她不喜欢。可以因为孩子不喜欢就放弃吗?以后学习上会有很多山要爬,很多苦要吃,一句不喜欢就放任了,估计都找不到喜欢的事情做了。

5回答
2016-05-07 15:0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快乐--宝贝

  又让我学习了不少啊,,

2016-05-25 20:59:44
思思and亲亲妈妈

  进来了解一下,大人很重要哈

2016-05-17 16:35:28
清淡如水

  专家解答得很详细呢.确实,孩子的一切习惯与大人分不开的关系.所以孩子要想好,大人也要付出努力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是个态度问题.也是个耐心的工作.相信自己会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2016-05-12 16:27:49
王文革

  哈哈,导致孩子某个行为的原因很多种,所以我需要核实的也会很多。线上咨询,我是一个对孩子一无所知的人,而孩子的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由于情境特殊,可能忽略和遗漏一些信息,我怕我的推测让家长笑话,所以考虑的比较多。也有很多家长认为我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什么玩意儿呀,我如果像监控录像一样就好,而这些则应该由家长提供给我。相互理解,是相互支持的前提。

  谢谢你对相关行为情境和孩子表现的补充。

  下面我给你重现一下我咨询中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别笑话我。

  ----------科学馆不玩玩具-------------

  你分析的是她在意老师的关注,这个成分可能存在。否定你这个推测的指标是:如果老师指令或者安排她,她仍然不参与;在生活中类似的玩具她也不玩。后两点我是需要核实的。如果确定是取悦老师,她会遵从老师的指令;如果其他环境下,类似的玩具也不玩,则不是取悦老师。

  如果上面的排除了,就会思考那她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会怀疑她个人的基础能力相关不足。我会核实她在行为和教学掌握上是否和同龄孩子有差异。如果无差,就下一个怀疑。如果有差,则需要分类,A发育问题,B一般能力不足。

  A 的处理是需要核实更多,常见的是注意力问题,比如我间接核实你孩子的记忆力情况。

  B的表现是精细动作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降低难度,多创设愉快的相关训练,相信训练会有效果的。

  其次有差的怀疑是各种对人社会性原因,包括你说的讨好老师。到此,需要核实的有:A孩子的是否内向、是否个性有偏差,B是否因为刚入学等生活时间导致孩子对环境陌生,C老师的强化方式

  你后面的线索排除了孩子的内向气质,只强调其要强。这个系列的处理就是增加和同学的熟悉水平,只要多交往,就会习得社会规则,包括要强的解决也如此。提示老师避免使用竞赛的或者集注你孩子的操作行为。不需要家庭语言指导,活动经验可以解决一切。

  如果上面都不是,那我也没有辄了。

  你看是不是很简单的处理,这就是你要问的如何去了解孩子。其宗旨就是分析孩子某个行为的引发原因,这样你就会掌握孩子的心理。这要靠你生活的观察积累,就是相同的情境条件引发相同的行为反应,通常说的规律就是这个思考路径。一点都不难。

  (还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你千万不能用“有时”来替代“总是”这样会干扰我判断的,我会做孩子个体归因的)

  ------------在家玩和手工操作需要大人陪----------------

  面对这个问题,要核实家庭的支持习惯和既往的支持方式中是怎样的,这个需要你补充。

  还有,关于这个玩的定义很宽泛,属性各异。有需要共同活动的,那她需要大人陪则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如果是一个人可以进行的,比如自己抱娃娃玩,或者玩泡泡枪,则一般不大人玩。这个也需要你进行分析和厘清,免得我无从下手。

  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像手工和画画这样的活动孩子一般是被大人指令下进行的,是需要大人陪。一些自发的孩子能为的活动,孩子肯定不会让大人陪。

  ---------------拍球-------

  孩子的这个能力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那个能拍200个的孩子也算是一个高材生了。

  孩子回避,并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根本接近不了别人的既有指标,所以就放弃了。这个退缩还和你强调比较有关。

  对于小孩子而言,比社会性行为表现更合理一些,而不要比个人机体能力相关的。就像你不会每天让丈夫学跨栏,要超过刘翔一样。但可以和刘翔比谁更尊敬自己的师傅这样的社会性行为。注意,像见面打招呼这个社会行为其实是比气质,也是生理的,不能比的。

  你可以把怕球当成一个亲子活动,比如你知道她可以拍6个球。那你在玩抓人游戏的时候,就设定,鬼这个角色必须在拍好6个球以后才可以抓人。只要孩子训练,就会有提高。

  ---------挫折训练-----------

  一些头脑简单的学者望文生义地主张挫折教育,这是忽悠人,他们自己那个对孩子这样?

  父母对孩子,如老兽对幼崽,如果设计折磨孩子,那人这个物种就会马上消失。

  挫折感不能通过训练提高,也不能人为设置,这不人性也不公平。超越孩子能力的折磨是不科学的,你可以检索一下“早期挫折对孩子的影响=早期经验对孩子的影响”、“习得性无力感”,这个200多年前就是共识了。

  被忽悠的人头脑更简单,比如你。

  -------------------孩子不能画、跳舞,需要老师帮助----------------

  这个可能两个原因(其实是一个),一个可能是孩子对应能力不足,另外是教学要求太高。

  先不说前面我说的这方面孩子间的差异大,你可以看一下孩子幼儿园的相关作业和展示,大部分都是老师手把手代劳的。这个忽悠你没有商量的。

  降低难度和要求,多训练。比如,可以留白,可以越线,可以描画等。

  ------------喜欢和爬山--------------

  有些符合孩子能为和心理需求的任务,孩子是可以自发完成的,也可以说是喜欢的。但这个就很零散,也不一定符合大人的教养期望,更多的是大人的要求。

  孩子也能为,但就是不喜欢?如那也要分析原因,包括奖励的设置、活动的设计等很多细碎的操作。最简单的道理是这类任务,只有孩子做的上手,就会有成就感,也会喜欢,至少不厌恶。

  通过上面也可以说明,学习不一定是爬山。在能力范围内,过度训练是孩子获得更大快乐和喜欢的基本要义。作为家长,就是把这个过程弄的快乐一些。

2016-05-11 06:59:33
王文革

  一个任务是否让人生厌是受个人对此的价值认识所决定,孩子的价值认识是有活动本身和环境的支持制约。活动过程有趣一些,大人多用各种方法强化,当他的该任务水平相对于以前和别人有提高时,就可以产生兴趣。

  但超越能力的训练和要求会让孩子感觉不能控制。

2016-06-04 13:25:2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