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1-12,不是24,不是10,不是20,
钟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1-12,不是24,不是10,不是20,
钟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1-12,不是24,不是10,不是20,
钟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1-12,不是24,不是10,不是20,
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这种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径7.5°到东经7.5°(经度间隔为15°)为零地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
这个是人为规定的,如果那时候人们规定10,也许现在就是10了
因为24小时分为白昼和黑夜,所以钟表上的数字就分为0~12了.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那么当时最早的时候为什么决定用1-12来作为计时标准,这才是我想知道的。
目前通行的时间单位,很多与天文现象有关,像一年(地球公转太阳一圈)、一个月(月亮公转地球一圈);不过也有许多与天文无关的,纯粹是因为某些人文因素,如民俗、政治、宗教等等而制定出来的,比方说一星期七天、一天24小时等,都与天文现象无关。我们一般把一天分成24小时的制度,当成埃及人的发明。不过,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18小时?或是26小时?呵呵,这也许只能穿越回到古埃及时代,去问问古埃及人了!我国从宋代(约一千年前)以后,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初」和「正」两部分,比如,「子初」指的是23:00到午夜0:00之间的一个「小时(较小时辰)」,「子正」指的是午夜0:00到凌晨1:00之间的一个小时。这个便携式的赤道日晷就是将正午到次日正午的时间按「初」和「正」分为24个时段,与现今时刻的制度是不谋而合的,「小时」之称也由此而来。约在五百年前(公元1504年),西洋人华耳(walther)发明了机械时钟。1656年惠更斯(c.huygens)将钟摆加装在机械时钟后,原本不很可靠的时钟就准确了。他们早先在钟面上就标示出白天和晚上加在一起的整整24小时,后来也被称之为「平均太阳日」。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绕行太阳公转的现象,那么由地球自转定出的「一天」是不是正好24小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地球依循右手表征方式约365.25天绕行太阳一圈,当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它在公转轨道上也约走了1度,所以一天约略少于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