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拓展、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过程(9分)。
无敌舰队
清教
光荣革命
大宪章
王位继承法
牛顿
航海条列
新模范军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权利法案
鸦片战争
莱布尼茨
英法大战
材料二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2)在上表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围绕某个侧面使“英国的崛起”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7分)
要求:主题明确、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纲与课标
“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和侵略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摘编自1956年《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摘自2004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3)根据材料三,《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要求有什么变化?(4分)试从国际形势、中外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