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海云的问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国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1905年,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2分)参阅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科举制能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相当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材料三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2)依据材料三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2分)

   

1回答
2020-10-01 01: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罗喜伶

  (1)变化: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2分)原因:因为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2分)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重人文轻科学,阻碍了社会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可给4分。

  (3)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2分)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2分)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2分)

2020-10-01 01:48:0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