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