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分布
蜜蜂的分布
蜜蜂的分布
蜜蜂的分布
蜜蜂科包括所有的蜜蜂——独栖的或社会性的,如酿蜜的蜜蜂、不甚出名的熊蜂.Trigoha和Bombus.所以,在动物学家看来,不管雌雄,熊蜂都是蜜蜂的一种.不过,酿蜜蜜蜂中的雄蜂的诨名叫“假熊蜂”,这一点不应该与熊蜂相混淆.
根据文献,蜜蜂属的化石已发掘出18个种和亚种,其中绝灭化石种9个、亚种7个;现生化石种2个.后者曾发现过上新世和第4纪化石.这些种及亚种在地史、地理上的分布见表1.
以上各灭绝化石种,分别分布于古北区(欧亚古陆温带区)、东洋区(热带、亚热带区)及非洲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主要分布于温湿热带、亚热带区,大致上在北纬35°~45°之间的区域.第3纪之后,蜜蜂大部分绝灭,剩下2个现生化石种和5个现生种及相当数目的亚种延生至今.第3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之后,由于海陆变迁,亚热带、热带气候南移及被子植物的繁盛,蜜蜂也随之南迁于我国西南.于是我国西南成为当今世界上蜜蜂种类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亚、欧、非3大洲在地理上是无阻断地相连在一起的.除这3大洲以外,其他各大洲原来并无蜜蜂属的种类存在,现今所饲养的蜜蜂,一概是在新大陆发现后,约自17世纪中叶以来,相继引入的.
目前,公认亚洲为蜜蜂的发源地.蜜蜂的自然分布局限于联结在一起的亚、欧、非三大洲及其邻近的岛屿上(图1).17世纪以后,欧洲蜜蜂随着环球航海业的兴起,而扩大饲养到各大洲,甚至在南极洲的苔原上,也曾季节性试养成功过.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已普遍家养,另5种蜜蜂在东南亚和南亚各产地,人们已早有割取其蜜蜡的习惯.直至近年,在广西南部山区上思县的公正、联合诸乡镇集市上,还可见到采集、出售小蜜蜂的蜜脾;在海南省通什市毛道乡集市上,也可见到出售的大蜜蜂蜜脾;在海南省儋县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物园中,尚可见到野生大蜜蜂种群.在印度判查布省帕铁亚那市立公园里,常年有70~100群大蜜蜂在一棵大树的树干上营巢,公园管理处每年招标割蜜一次.1988年,发利(ValliE)等在荣获世界金奖的摄影著作—《尼泊尔的猎蜜人》中报道了在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麓海拔2,500m处,古隆族采蜜人攀缘在凌空的绳梯上,采集在峭壁悬崖下营巢的黑大蜜蜂的蜜蜡,确是技艺非凡惊险绝伦.其实,大蜜蜂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凶悍、难以接近,必要的时侯,可熏烟制服.在我国西双版纳和印度等地,都曾有试养的报道.
尚值得一提的是,远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在饲养麦蜂取蜜了;墨西哥人也曾用特制的陶质蜂窝饲养麦蜂.麦蜂仅属于新热带区的物种,在墨西哥及南美热带地区有好几个种.无刺蜂是全热带性的物种,自然分布遍及我国海南岛、印度、斯里兰卡、大洋洲、非洲等热带地区.熊蜂更是属于世界性南北的物种.这说明,大约在1.5亿年的侏罗纪末期,当北美洲和欧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为海洋分隔之前,无刺蜂属和熊蜂属的物种,很早就有了广阔的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