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
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一)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二、隋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