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篱下,黄花开遍分别化用了谁的诗句】-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沈亚菲的问题

  【为篱下,黄花开遍分别化用了谁的诗句】

  为篱下,黄花开遍分别化用了谁的诗句

1回答
2020-10-22 06:2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孟刚

  “为篱下”化用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原文】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熟。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

  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

  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

  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

  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

  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

  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鉴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

  “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3],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4],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0-10-22 06:33:4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