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鲁迅笔下-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付继连的问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已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已进监牢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杂文中暗示了解答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也就是原地不动地画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突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了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已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上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人头,________。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1.解释下列词语。

  行状:

  一治一乱:

  2.为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

  []

  A.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圆滑。

  B.中国国民性的特征之一--精神胜利法。

  C.中国小说、戏曲“大团圆”的结局特征。

  D.中国历史“一治一乱”的循环规律。

  4.如何理解“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

  5.“阿Q所希望画圆的圆圈,将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精神上追求圆满的心态,是阿Q的悲剧之源。

  B.中国国民劣根性之一的圆滑,造成了阿Q的悲剧。

  C.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是阿Q的悲剧之源。

  D.辛亥革命的发起者未能从根本上改造国民圆滑的劣根性,因此造成了阿Q的悲剧。

  6.填入上文空白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鲁迅所画的正是中国国民的漫画像。

  B.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魂灵”。

  C.鲁迅巧妙地抓住了两者的形似点。

  D.这样会使小说更具喜剧效果。

  7.本文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本文所解答的问题的一项是

  []

  A.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阿Q式革命的实质。

  C.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阿Q悲剧的根源。

  E.阿Q命名的原因。

  F.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回答
2020-10-21 13:0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郭薇

  答案:

  解析:

  1.行状:原指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这里泛指人的经历。一治一乱:太平一阵子,混乱一阵子,且相互交替2.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3.A4.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推翻某一个皇帝,仍然沿袭旧的统治制度,广大人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会有根本改变。5.D6.B7.CF

2020-10-21 13:14:5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