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筷子有多长?就是吃饭用的筷子一般多长有没有规定-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敬民的问题

  中国的筷子有多长?就是吃饭用的筷子一般多长有没有规定

  中国的筷子有多长?

  就是吃饭用的筷子一般多长有没有规定

1回答
2019-06-28 20:0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史秀河

  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子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来,也很少发现有专人对筷箸进行研究和探讨.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

  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直到宋代的时候,才有“筷”的称呼.世界上有三种吃东西方法,一,用手抓的有30%.二,用刀叉也有30%,唯有用筷子的最多有40%.

  编辑本段筷子起源

  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古籍载:「纣始为象箸」,说的是纣王乃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而他并非是中国用箸第一人,箸的诞生应早於殷商若干年.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於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编辑本段名称解析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统称「箸」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汉代著名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从两位大诗人的诗句中,我们知道,唐代「筋」与「箸」通用.不过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统一称「箸」.

  但箸的名称,并非保持到底,明代发生了变化.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己习以为常,

2019-06-28 20:11: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