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相鹏的问题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收集资料,以“千秋诸葛亮我评说”为】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收集资料,以“千秋诸葛亮我评说”为

1回答
2020-10-30 01:5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五一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

2020-10-30 01:55:3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