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每个学校的班级风气——主流格调各不相同,有的班级这样的问题更突出。对待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有两种貌似对立的主张,一种是给予认同,并积极应和学生,比如表现出愿意探讨等;一种是漠视回应,孩子提到时,大人会转移话题,比如告诉他们学习为主等。
我作为第三方很难明确地告诉你应该是哪个比较合适,毕竟现在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差异太大了。生活中,我会按第二种方法来做。
我孩子已经读初中了,班主任比较保守,那些在班级内春心荡漾的同学好像都很孤立。前几周,老师开始禁止QQ什么的课外即时聊天工具。通过这个事例,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家长能做的很少,且不一定是有作用的,主要是学校的老师。
现在的学校教师,都很生猛的。我们学校的老师中有大部分是不禁止学生之间的交往的,也有少部分教师还给学生开课,提供一些知识和技术上的支持。长江学院式的学校和教师目前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热衷于做这样的事情。以前我还戏称我的一个好友在××技术学院当老师为ji院老师,现在我看很多中小学的教师可以申请这个称号。
我只劝导我们学校其他2个教心理学的老师不要这样做,其他的学校我也管不了,也不能呼吁,会导致社会精英的反弹性攻击。
学心理的,就愿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事物。为什么有的老师愿意支持学生这样?并不是他们获得了西方的生活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本人就是这样的人。这好比饮食爱好,你是生吃大葱的人,就愿意论证大葱多么营养和保健;你是吃鱼翅的人,就会论证饮食标志了社会阶层划分;你是卖白粉的,那一定会论证白粉的医疗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为中心的,在通过各种资源来宣传自己的价值存在。教育和媒体有话语权的人也这样。
我身边一个老师也热衷于孩子在学校的异性交往,她的理由是以后女性少了,提前下手狠必要,且家里有钱有人不必为孩子的读书担忧。我当时就问——你中学就有xing经历了?她回答是的。
孩子喜欢异性这个是正常的,不喜欢才不正常。但正常的心理和需求未必就一定要表达,或者表达了就合理。很多时候,根据时势忍一下是必要的。
可能所有的人都困惑的是怎样界定青春期,我学发展心理学的也不清楚。后来就琢磨呀,我感觉这样界定特别好——具备生育能力,但不能随便生育的阶段就叫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