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翻译方法例子
名词动用前加动词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表形状像…一样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像对待…一样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在…,从…,向…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每…,在…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用…,乘…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在…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状语对译法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名词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名词使动使…成为什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让…做什么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使…变得怎样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名词意动把…当作…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认为…怎样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
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