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请扼要叙述中的一个故事,说说诸葛亮后来是怎样实践中提-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费学成的问题

  初三语文请扼要叙述中的一个故事,说说诸葛亮后来是怎样实践中提出的战略方针的.

  初三语文

  请扼要叙述中的一个故事,说说诸葛亮后来是怎样实践中提出的战略方针的.

1回答
2019-08-01 15: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华优基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创立蜀汉基业、为“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北伐曹魏,耗尽了毕生精力.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中取得的业绩和忠于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人们的称颂.而诸葛亮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其著名的《隆中对》(也称《草庐对》)的战略决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隆中对》是诸葛亮对汉末时代风云观察的杰作、蜀汉政权立国的建国方略,同时也是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决策北伐的战略方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挺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并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宁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z]《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躬耕陇亩”于湖北襄阳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幻,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租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二、《隆中对》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

2019-08-01 15:48:3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