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沈扬的问题

  【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射了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时势,清政府创办】

  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射了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时势,清政府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组织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译介了《垛积比类》、《化学鉴原》、《地学浅识》、《声学》、《电学》等;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梁启超自办大同译书局,留日学生自办译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赫胥黎著)和《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的《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的《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中国近代通史资料选缉》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首先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国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西学”在我国传播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中,我国“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大学堂专业与课程设置体现的“中体西用”办学思想,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12分)

1回答
2019-08-01 17:5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马开平

  (1)特点:在列强侵略与反侵略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传播重点由西方科学技术到社会政治学说(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取代西方科技成为主导”)。(4分,如答“从专制政府被动接受到先进知识分子主动选择”亦可)原因:列强侵华致使民族危机空前地严重;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且渴求民主政治;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断反思及其探索(或“洋务运动破产促使先进知识分子进行反思”);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成社会思潮。(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中体西用”办学思想的体现:经学大义、人伦道德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6分)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分,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亦可)

  分析:

  (1)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后迫于形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可见其特点之一在于是在列强侵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不得已的做法,从材料中不同的书籍和内容可以得出学习西方的内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的转变;第二问可以转化为戊戌变法的原因加以回答即可(2)体现“中体”的思想可以用经学大义等学科说明,体现“西用”的思想可以理工科、格致科的设置说明。因为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化和科学化等,所以对现代化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考点

  分析:

  考点1: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洋务运动(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5)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补充:中国近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考点2: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试题属性题型:难度:考核:年级

2019-08-01 18:01:3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