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善国的问题

  (22分)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射了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时势,清政府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

  (22分)1840~1919年期间,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折射了思想领域的变迁,其影响至深至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时势,清政府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组织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译介了《垛积比类》、《化学鉴原》、《地学浅识》、《声学》、《电学》等;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梁启超自办大同译书局,留日学生自办译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赫胥黎著)和《原富》(亚当·斯密著)、马君武翻译的《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的《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中国近代通史资料选缉》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近代“西学”在我国传播具有怎样的特点?其中,我国“甲午战后译书之风骤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大学堂专业与课程设置体现的“中体西用”办学思想,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12分)

   

1回答
2019-08-02 02:4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胡祥超

  (1)特点:在列强侵略与反侵略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传播重点由西方科学技术到社会政治学说(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取代西方科技成为主导”)。(4分,如答“从专制政府被动接受到先进知识分子主动选择”亦可)...

2019-08-02 02:42:3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