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广益的问题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回答
2019-08-07 23:4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渤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虆梩而掩之.”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耜也和木耒一样,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战国之后,这种农具开始被淘汰.

  3.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线同刃口线平行;锛:刃口线同柄线垂直;

  (2)刃的区别,斧:双面刃;锛:单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锛:垂直方向.

  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还在用.

  7.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说文》:“镰,锲也.”

  8.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9.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说文》:“杵,舂杵也.”《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11.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资治通鉴·唐纪》:“镢其城为坎.”

  12.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现在还在使用.

  13.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楱”,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元《王祯农书》记载有方耙、人字耙、耢(用柳条编织的无齿耙)和耖(水田用的耖田耙).现在常用的耙主要有圆盘耙、钉齿耙和水田星形耙等.主要分为:

  ①圆盘耙.以成组的凹面圆盘为工作部件,耙片刃口平面同地面垂直并与机组前进方向有一可调节的偏角.作业时在拖拉机牵引力和土壤反作用力作用下耙片滚动前进,耙片刃口切入土中,切断草根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垡沿耙片凹面上升一定高度后翻转下落.作业时能把地表的肥料、农药等同表层土壤混和,普遍用于作物收获后的浅耕灭茬、早春保墒和耕翻后的碎土等作业,也可用作飞机播种后的盖种作业.按耙组的配置形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对置式和偏置式三种.

  ②钉齿耙.以成组的钢制钉齿为工作部件.用于犁耕后平整地面,破碎地表的土块或板结层,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可用于覆盖撒播的种子和肥料,以及苗期除草、疏苗等.耙深5~6厘米.耙齿断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刀形.刀形耙齿又称刀齿耙.方形、菱形和刀形耙齿有良好的松土、碎土能力.

  ③往复驱动耙.由前后两根装上钉齿的横杆组成.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使两根横杆作相对往复运动,使钉齿在作业时起振动碎土作用.

  ④立式转齿耙.由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带有两个直钉齿的“门”形转子组成.相邻转子的旋转方向相反,钉齿相互错开90°.耙深可达25厘米,适用于块根作物,耗能较大.

  ⑤弹齿耙.耙齿是由弹簧钢片制成的弓形齿,作业时有弹性.适用于草原和牧场更新,可将杂草根系刨出地表.

  ⑥网状耙.耙齿由弹簧钢丝弯制而成.前后左右耙齿之间用活动铰链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挠性组,作业时如网铺地,对地面适应性较好,适用于犁耕后碎土,也适用于玉米、甜菜等作物的疏苗.

  ⑦滚笼耙.工作部件是一个横置卧式圆笼,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滚动前进,压碎土块,用于砂壤土的耕后碎土作业.也用于水田整地.

  ⑧星轮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轮排列而成耙组.作业时各星轮在土壤反力作用下旋转碎土,兼有镇压作用.

  ⑨水田星形耙.工作部件是由许多星形盘组成的耙组,耙组在土壤反力作用下作整体转动,用于水田整地.有碎土、翻盖绿肥和起浆等作用.

  ⑩轧辊.是中国南方水稻地区使用的表土耕作机具.有实心轧辊、空心轧辊和百叶轧辊等类型.平整性能较好,适用于一般土壤.作业时起碎土、灭茬、起浆、平整土地等作用.

  14.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

2019-08-07 23:44:3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