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嫱(qi1ng)流弊(b@)词藻(z3o) 咬文嚼字(ji2o)
B.
尺牍(d()灞桥(b4)意蕴(y)n) 毫不斟酌(zhu$)
C.
付梓(x9n) 清沁(q@n)岑寂(c5n) 锱铢必较(z9zh&)
D.
没镞(z*)剥啄(b$)下乘(ch6ng)套语滥调(l4n)
(2)
下列句子中关于文中词语或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才高八斗”语出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后用来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B.
“灞桥”本名“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后人常用“柳岸灞桥”来喻指离别。
C.
端木遗风指孔子的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据传子贡“能言善辩,善经商,家累千金”。
D.
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这就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套板反应”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分析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精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核心观点。(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