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首曲牌,思考以下问题:[端正-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郭建国的问题

  【阅读[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首曲牌,思考以下问题:[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

  阅读[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首曲牌,思考以下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

  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

  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受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5)[端正好]的结尾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自己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7)结合这两首曲牌前后的科和白,思考这一部分科、白、唱兼用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答
2019-08-24 00:1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林文兴
2019-08-24 00:16:2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