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在三国中具体是怎么死的?-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宋荷庆的问题

  杨修在三国中具体是怎么死的?

  杨修在三国中具体是怎么死的?

1回答
2020-11-19 07:2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粱奕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杨修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修死于何处以及曹操有没有在汉中因为“鸡肋”一事而杀他的问题.所谓“鸡肋”一事的确有,事见于《三国志》和《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杨彪、杨修附录,意同而言词稍异,《后汉书》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修所着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文中并没有说曹操因为“鸡肋”一事而杀杨修,尤其是后面有“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一句,说明这件事只是举个例而已,说杨修的死,也只说“因事杀之”,则这个事可以很多“事”,不见得就是“鸡肋”一事.又按《三国志》《曹植传》中裴注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则明确地说杨修是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国志》《武帝纪》得知曹操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动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按此处记载,曹操在三月进军汉中,“夏五月”已经回长安,八、九月间自洛阳南下救曹仁至摩陂时关羽已破,于是在冬十月回军洛阳,此后未再复至汉中.杨修既然是死于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后百余日而曹操亡故,按曹操死于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杨修应该大约死于曹操救曹仁期间的二十四年九月中,不超过“冬十月”.所以杨修不当是为坐“鸡肋”一事而死于汉中.又因为在杨修死后,曹操曾经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谨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牛孛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苞一具,驱使二人,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裘一领.织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书中有“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一句,表明杨修是死于军事,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杨修是死于曹操征关羽的“军摩陂”军中.

  杨修死因分析

  [编辑本段]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1).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2).

  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

2020-11-19 07:32:3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