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旅行杂记读后感言】-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齐红基的问题

  【朱自清旅行杂记读后感言】

  朱自清旅行杂记读后感言

1回答
2020-11-20 22: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邱义芬

  《旅行杂记》作于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于这年的暑假,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前往南京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的第三届年会,然而事与愿违,所谓的教育改进会不过是一幕闹剧.

  文章从作者前往赴会入笔,中间穿插了几项会议内容,让事实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于叙说当中插入反语,含讥带刺地嘲讽那些所谓“大人物”,使文章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讽刺色彩.例如文中第一小节题目称做:《殷勤的招待》,而事实却是由会员们自己东奔西撞,朱先生自个儿想办法挤了“一身大汗,才弄到一张三等车票.”“大家都着急,而招待员竟不出来!”这便是所谓的殷勤.而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场面却是“躬逢其盛”——迎接齐督军、韩省长、高督办的驾到,只见车水马龙,黑色的警察和灰色的士兵一片静默肃立,“空空的讲坛上,这时竟济济一台了”,反差的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本文还以速描般的笔法,漫化式地勾勒了几幅人物场景,作者特别将会议的主要议题部分加以重点渲染,如督军齐燮元、省长韩国钧、督办高恩洪犹如“大雄宝殿上的三座佛像”端坐在台中央.齐燮元扯开喉咙训话,甩腔拖调一字一板地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上做拆字戏法,先讲“教育”,继说“教育改进”,再谈“中华教育改进”,最后则在“社”上大做文章,层层递进,胡说八道,简直是“半篇八股”.韩省长有一篇开会词发给大家,朱自清先生见里面有一节论及现在学风的不良,颇有痛心疾首之慨,很想听听他的高见,殊不知他却高谈什么“统一要靠文化”的谬论,令作者不知其所云.而除全体大会之外的分组会议,作者前去旁听也倍感扫兴,有一次所议的是“采用他,她,它案”“足足议了两个半钟头,才算不解决地解决了”.作者不无调侃地写道:“这次讨论,总算详细已极,无微不至;在讨论时,很有几位英雄,舌本翻澜,妙绪环涌,使得我茅塞顿开,摇头佩服”.作者用了大量反语,将这些所谓的“教育改革家”的无聊、空虚、庸俗的嘴脸,活脱毕现地勾勒出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含讥刺于字里行间,把作者的失望,扫兴融进形象的描绘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朱自清先生在叙事散文中的某些风格了.

2020-11-20 22:48:4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