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中找到这种现象.从社会发展总指数来看.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发展总指数低于全国水平的16个省区基本上都属于中西部地区.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东部与西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额,1978年为214元,1992年为724元,扩大了3倍多;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最高的上海为3437元,而西部最低的甘肃为724元,相差近5倍.一方面绝对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一方面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从人均GDP来看.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西部10个省区人均GDP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地区有6个,在2000到3000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的地区有4个,这10个省,除新疆外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为1232元,仅占全国平均数2663元的46.2%,与最高的上海人均GDP11700元比差8.5倍.
我国东西部差距产生的原因
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概括起来有七种.
第一是体制说,代表者是厉以宁.他认为计划体制是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投资政策说,代表者是毛惠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政策均向东部倾斜.
第三是人口素质说,代表者是王小强、白南风、王晋德.王、白二人强调的人的素质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即西部地区人们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能力.而王所指的人口素质是人口教育水平,他认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是宏观说,代表者是陈士能,他认为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生产力布局一直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部分在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分效益外流.而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具有超前试验领先一步的优势.
第五是多因说,代表者是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等.他们认为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发展起点.二是渐进式市场化市场转变,导致要素资本的单向流动(从西部流向东部)、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的滞后(初级产品低价输出、制成品高价输入导致价值净外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敢于放权,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坚持控制).三是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出口地缘条件等,均集中在东部地区.四是产业结构效应及资源转换效率,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产业东高西低、工业结构东轻西重)、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西部资源转换效率低.
第六是基础建设落后说,代表者是田江海.
第七是双重转型说,代表者是宦国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是以轻工业为主.二是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