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今年的-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邱奕文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拿下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人 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王澍却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时,时常会让人出现错位的感觉,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筑师,是文人,或者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他的思想无限发散且自由。这种自由,从王澍的青少年时代贯穿至今。

  王澍的父亲在文工团拉小提琴,闲时喜欢做木工活。母亲是名图书管理员。“这是最让我觉得幸运的事”王澍说。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岁的王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王澍笑着说。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王澍疯狂练习书法。直到大学去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午休时分,其他同学都睡了,他还在练字,看上去是个“很孤独的身影”。“我会临一本字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很笨很笨的人才会这么做。”

  大学二年级,王澍更是“古怪”起来。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个月。

  那时,他还做了一件震撼校园的事。“因为觉得作业总是画商业效果图‘太假’,我便带了三五个同学和教授谈判。”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王澍说,他厌恶所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弱势群体,象山校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势群体以某种自信的方式发起挑战。”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价只有同样规模工程的一半。设计方案时,王澍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你定这么低的造价标准,还要求达到国际水准,这些我都能做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彻底的自由。”2007年,象山校区工程完成,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那些建筑,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的那群弟子。有点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

  如果说象山校区是王澍在彻底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宁波历史博物馆便是“被摔打、磨炼出来的”。

  2006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笔。”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之中,想象着如何造一个建筑,并且让这个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环绕四周的是新区,王澍却想到了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瓦片墙,他从建造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了600多万块废砖旧瓦,把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作为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

  宁波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原定每天3000人的参观规模,却连续3个月都人数破万,当记者问及为何能吸引那么多关注时,王澍说:“有几个法国的朋友,去宁波看我的作品,顺便到城里转了转,我问他们对宁波有什么印象,他们说整个城市是没有回忆的,而去看我的作品的人,都是去寻找回忆的。那次我在博物馆,听见有人指着墙壁说,‘这块砖特别像我们家原来那个院墙上的’,我认为这种记忆特别重要,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

  (2012年第八期《环球人物》)(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颁给王澍,是因为他的代表作象山校区的设计坚守了中国传统,扎根于历史背景,是永不过时并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1回答
2019-09-17 20:0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景椿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错误在于王澍获奖“是因为他的代表作象山校区的设计”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仅为“今年的世界建筑界最高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奖‘毫无预兆’地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这也是中国籍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奖项”;B“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分析不当,原文表述为“那时候的图书馆是空的,看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慢慢地我便和同龄人产生一种疏远感,觉得旁边的小朋友都很幼稚”;D“他被允许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不全面,不只是他一个人被允许,原文表述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开禁,同意学生的作业可以选择自由的表达方式”.故选CE.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阅读中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是一道筛选题,先要确定答题位置,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让这个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我认为这种记忆特别重要,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人对图书馆还没什么概念,10岁的王澍已把国内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看了个遍.“我会临一本字帖,一临几十年.我觉得没有达到原字帖的精神高度,就继续练习.他读各种书,尤其喜欢读古书,整天像关公一样捧着《春秋》在读;在很多人对西方建筑风格推崇备至的时候,王澍迷上了中国画,他认为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性的绘画,描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当同学们在课堂里拼命学习时,他却独自背着包,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个月等等.这些都给他后来取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在解答时要把握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综合进行分析即可从精神坚守、人格砥砺等角度进行把握.

  答案:

  (1)CE

  (2)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要注意建筑物和它周围东西的联系,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建筑应留存城市的记忆,代表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父母工作的便利条件,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对有兴趣的事物执着研究演练,追求精神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书、书法、中国画等有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为日后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奠定基础;行走湘西,增加体验;从青少年时代至今,始终坚守自由精神.(6分.答出三点即可)

  (4)(自由表达,理由充分即可.观点2分;理由要结合文本,6分,如果只联系现实,分析最高3分)

2019-09-17 20:08:2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