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春燕的问题

  【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

  人们是怎样治理黄河

1回答
2020-12-13 05:1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姜定祥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进入现代治河时期.王化云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黄河实际,使治黄工作由下游防洪走向全河治理,其治河思想,也由“宽河固堤”到“蓄水拦沙”到“上拦下排”,逐步发展到全河采用“拦、用、调、排”的方法,对黄河的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治理黄河实践的同时,国家曾多次组织编制治黄规划和重大治黄讨论,关心治黄工作的人士和治黄专家,积极提出各自的治黄主张或建议,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治黄思想.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使黄河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防洪、灌溉、发电、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3.1“宽河固堤”

  从1950年起,根据下游河道特点和堤防工程状况,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概括起来叫做“宽河固堤”.这些措施包括废除民埝、修建石头庄溢洪堰、大堤加培工程,消灭堤身隐患、石化险工、绿化大堤、建立堤防管理与人防体系等.通过这些措施,初步改变了下游的防洪形势,为保证伏秋大汛不决口,特别是战胜1958年大洪水奠定了基础.

  王化云认为上宽下窄的河道基本符合黄河下游水沙的特点,宽有宽的作用,窄有窄的好处.因为,宽河道有削减水势的作用,遇大洪水可以滞洪削峰.水涨漫滩,漫滩后水流变缓,泥沙便大量淤积在两岸滩地上,“清水”归槽又能冲刷河槽,这种“淤滩刷槽”的作用,也缓解了河道的淤积.

  3.2“蓄水拦沙”

  1952年6月,王化云在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治黄主张.这个治黄主张,在1955年黄河综合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黄河综合规划,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得到迅速贯彻执行,对治黄工作影响极大.

  黄河综合规划明确提出所应采取的方针就是“蓄水拦沙”.主要措施有二:第一,在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可以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可以调节水量,发展灌溉和航运;可以取得大量的廉价的动力.第二,在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这样既避免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为了首先解决黄河的防洪、发电、灌溉和其他方面最迫切的问题,提出第一期计划.其中最为关键和迫切的工程是决定修建三门峡枢纽工程和为保护三门峡水库在中游地区修建拦泥库工程.

  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开始蓄水拦沙.但支流拦泥库工程未能修建,水土保持工作也没有达到如期效果.由于水库淤积严重和库区移民工作困难,1962年3月改为“滞洪排沙”运用.70年代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水库改变运用后,在“滞洪排沙”运用期间,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潼关河底高程并未降低,库区“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因而在1957年、1962年、1963年、1964年展开了多次治黄大争论并决定对三门峡工程进行了两次改建.

  钱正英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河治理取得很大成功,但也曾发生过失误.最大的失误是1955年有关治黄方案的决策.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制定了“节节拦泥,层层蓄水”的治黄规划,要求以水土保持、支流拦泥水库和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三道防线,把黄河的洪水和泥沙全部拦蓄在中游,解除下游的防洪负担,并使黄河下游变清.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水土保持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拦泥水库的代价太大,大多数不能修建;三门峡的淤积严重,超过预计,特别是淤积部位向上游发展,形成“翘尾巴”威胁西安.经过反复调查后,三门峡从原来“蓄水拦沙”的高坝大库大电站,改为“蓄清排浑”的低水头径流电站;下游河道从原来的完全依靠三门峡及上中游解决洪水泥沙,改为通过综合治理,尽量发挥河道的排洪排沙作用.由于及时修改了规划思想,使治黄事业走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3.3“上拦下排”

  在总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63年3月,王化云提出:“在上中游拦泥蓄水,在下游防洪排沙,一句话‘上拦下排’,是今后治黄工作的总方向.”过去总认为黄河治本只是上中游的事,上中游问题解决了,下游的问题就好办了.从失误和挫折中,当时认识到“黄河治本不再只是上中游的事,而是上中下游整体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下游也有治本任务”.

  从“蓄水拦沙”到“上拦下排”,可以说是治黄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要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治黄工作一方面在黄河中游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紧进行“上拦”工程的试验和探索.一方面在下游加强“下排”措施,大力恢复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治黄的实践.

  3.4“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1975年8月上旬,淮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类似暴雨1963年8月在海河流域亦曾出现.黄河处于海河、淮河两大水系之间,据气象资料分析,这样的暴雨完全有可能降落到三门峡以下的黄河流域,这一严重的现实,引起人们对黄河洪水的重新认识.

  遵照国务院关于要严肃对待特大洪水的批示,1975年12月中旬在郑州召开了“黄河下游防洪座谈会”.一致认为,黄河下游花园口站有可能发生46000m3/s洪水,建议采取重大工程措施,逐步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努力保障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会后,水电部和河南、山东两省联名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标准偏低,河道逐年淤高,远不能适应防御特大洪水的需要,“拟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即在三门峡以下兴建干支流工程,拦蓄洪水;改建现有滞洪设施,提高分滞能力;加大下游河道泄量,排洪入海.”

  以后,修建了小浪底、洛河故县水库工程,加高加固了堤防等.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水文、信息网络、通信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3.5“拦、用、调、排”

  回顾40余年人民治黄的历程,王化云认为,通过修建干支流水库,特别是三门峡水库的运用实践,发现在黄河上修建水库,既能调节径流,还能调节泥沙.通过干支流水库(主要是干流七大水库),调水调沙,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同时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王化云认为,今后治理黄河主要还得靠干流.拟建的小浪底、碛口、龙门(后改为古贤)、大柳树水库,连同已建的三门峡、刘家峡、龙羊峡共七大水库,是黄河干流上对水沙调节有重要作用的骨干工程.“拦”(拦水拦沙)、“用”(用洪用沙)、“调”(调水调沙)、“排”(排洪排沙),其中哪一项也离不开七大水库的重要作用.“七大”水库建成后,连同伊、洛、沁河支流水库,全河即可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实行统一调度,调水调沙,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总起来说,王化云把整个黄河看成了一个大系统,主

2020-12-13 05:14:34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