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访戴天山道士不-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马凯学的问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回答
2020-12-13 04:1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何余良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是炼字型题目,解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诗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参考答案:

  (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2分)

  附: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2020-12-13 04:24: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